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提到嘉義市的文化路,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嘉義市有一條曾經人氣鼎盛,熱鬧程度不亞於文化路的「布街」嗎?談起嘉義市的歷史,就一定會提到這條「布街」。  
傳統布行內的擺設。
記者蔡仲俞/攝影【從中央圓環走進光華路,再直走到光華路與興中街交叉口的紅綠燈,這一段,就是過去人人口中所說的「布街」。當年在這一段路上,幾乎每家每戶都是開店做生意的布行,每天人來人往,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整條街都擠滿了準備買布回家做衣服的客人。  「差不多在民國四、五十年那時候,是布街鼎盛的時候。那時,人都擠到這邊來,文化路根本沒什麼人!」在光華路上經營真美美布店已經超過半個世紀的邱塗龍老先生笑著說。大方男飾店朱姓老闆娘形容過去的情形就像今日的文化路一樣,甚至人更多、更擁擠,她說:「當年路比現在還小條,兩旁都擺了很多攤販,像個市場一樣,之後還蓋了噴水商場。」  其實布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延續到日據時代,一直到台灣光復、國民黨遷台。當時台灣社會還是以農業為主,民眾都自己買布回家做衣服,因此布街一直人煙鼎盛。歷經了數十年的興盛期,到了民國六、七○年代,工業化開始興起,民眾生活型態改變,造成傳統布行市場衰退,於是布街就逐漸沒落了。當年滿街都是布行,現在就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家。  「過去哪有什麼百貨服飾店,女人家全都是來逛布店的。生意好的時候,整間店滿滿都是人吶!現在的話...」明都布行老闆李政峰只能搖頭苦笑。明都布行在布街做生意將近五十年,歷經了布街的盛衰轉變。李政峰說:「現在大家都買現成的衣服了,誰還會買布啊?」一句表達目前社會現況的話,卻也道出了現存傳統布行的無奈。  嘉義市玉山文化協會理事長李榮昱先生說:「過去衣服貴,買的人當然少,但自從工業化之後,製衣廠開始大規模生產,衣服價格下降,比布還便宜,自然沒人要自己買布做衣服了。」傳統布行在社會的變遷下,就這樣自然而然的被淘汰。當年左鄰右舍同樣在賣布的,現在老一輩的幾乎都退休了,年輕的也都從事別的行業。李政峰感嘆現在轉行不易,只希望明都布行能夠繼續經營下去,他樂觀的說:「雖然現在市場小,但競爭同樣也變少了,我不求能夠賺多少,可以過得下去就夠了。」  曾經風光一時的布街,也抵擋不了時代進步的洪流。與相鄰的文化路相比,布街更顯得冷清,讓人難以想像過去的車水馬龍。李榮昱表示,近幾年本土意識抬頭,地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出名的老舊市街才慢慢引起人們的注意。有機會經過光華路一帶時,不妨留意僅存少數,並替我們見證布街盛衰的老舊布行。

沒有留言: